哇靠澎湖 http://peng-hu.wacowtravel.com.tw/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
澎湖群島特有的「石滬海洋文化」,已成為熱門的漁村體驗活動,石滬彷彿是澎湖先民建置於海上的「八陣圖」,不僅讓魚群陷入其中成為漁民養家活口的來源,至今則成為澎湖群島最美的地標,更是澎湖人最引以為傲的特色。結合觀光資源辦理「巡滬活動」,瞭解石滬生態工法、漁法及石滬文化資產保存等知識,讓「石滬海洋文化」永續發展。以下將介紹石滬的由來與構造,巡滬活動的方式。
早期先民只有原始的工具可使用,只能在淺水岩礁區堆砌簡單的弧型石堤捕魚,這種石堤都呈半圓形,有如一個畚箕,因此俗稱為「畚箕滬」或「籠仔圈」。約百餘年之後,由於經驗累積、建滬與捕魚技術漸漸成熟發達,漁民才能到集魚效果比較好的深水區去填造石滬。
|
|
早期先民只有原始的工具可使用,只能在淺水岩礁區堆砌簡單的弧型石堤捕魚,這種石堤都呈半圓形,有如一個畚箕,因此俗稱為「畚箕滬」或「籠仔圈」。約於20世紀之後,由於經驗累積、建滬與捕魚技術漸漸成熟發達,漁民才能到集魚效果比較好的深水區去填造石滬。
一般來說,石滬多設在至少有一端的「滬腳」能和沿岸礁岩相連的海域,以方便漁民來往通行。否則就會在比較適當的一端興建一道和礁岩相接的「腳路」,以方便上下石滬,其他如留一出口的半圓形集魚區稱為「滬房」。此外,石滬還有一種建在岸上的附屬建築,稱為「滬厝仔」。滬厝仔是一道弧形的矮牆,卻可以讓漁民在下海之前先坐下來休息,等待退潮,還頗有擋風禦寒的功能。
|
|
|
|
到石滬去捕魚一般都稱為「巡滬」,因為要先巡視或偵察到魚,再下海去捕撈。有岸仔的石滬,常常在岸仔缺口附近的滬堤上,留一道和人身等寬的凹槽,以便滬主俯臥下來觀測,等到魚群集到岸仔內(滬房)的水域時,立刻用網攔住出入口,再下水去撈捕。距離海岸比較遠的石滬,則常會先派人去窺探魚汛,再以「旗號」通知等在岸邊的同伴(俗稱「摔招旗」),下海來圍捕。
|
|
|
|
|
|
|
吉貝石滬文化館: |
http://www.shihu.org.tw/ |
開館日期: |
4月1日至10月31日(免費開放參觀、每週三休館)。
每日上午0900~下午16:30 |
參觀人數: |
每場限25人。 |
短片欣賞: |
每逢整點一場 |
服務電話: |
06-9911487 |
服務內容: |
本館是一個民間的地方文化館,也是一個另類博物館,雖然只有約30平方公尺的展示室,影片及圖文所展出的海域空間則約有900公頃的海域面積。藉由展示室中模擬的海底世界及展示品,來搭建引導人們走入石滬現場的橋樑。 |
特約導覽: |
預約導覽請提早一天接洽預約【限機關團體,請先預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