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市中央老街是澎湖群島開發最早的市街,最遠追溯至宋、元時代,就有少數的閩南居民居住,人口聚集多了之後,就共同在窪地的頂端挖了一口大井(俗稱「四眼井」)。中央街舊稱為「大井街」,清朝將澎湖納入版圖後,軍隊的消費性需求增加,天后宮附近才逐漸出現店家,和原在天后宮前的「魚市」形成了馬公的「街市」。雍正、乾隆左右,商人在台灣、廈門之間貿易,並出售在馬公市無法生產的民生商品,而組成了「台廈郊」,其成員通稱為「街內」郊戶。由於有這些郊舖和販賣本地生菜、魚肉等土產的一些「街外」舖面,中央街一帶的所謂「七街一市」,處理台閩來往商務的「台廈郊」商會也在此成立,並於清光緒元年設會館於水仙宮,更強化了中央街地區宗教、商業及社會組織的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