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靠澎湖 http://peng-hu.wacowtravel.com.tw/
【目斗嶼燈塔】
目斗嶼是澎湖群島中最北方的島嶼,由於附近有許多暗礁,常有船隻在附近遇難,於是在日據時代就興建了目斗嶼燈塔。
燈塔的外層是鐵皮做的,漆成黑白相間的顏色,塔高約40公尺。日據時代稱這座燈塔為「北海燈塔」,是遠東地區最大的燈塔,實在是因為目斗嶼周圍海域太險惡,這座燈塔在航海圖上,可是有特別指示標明出來的。
燈塔投射出的燈光是利用英倫進口的純石英發電,有聚光的效果,光照距離為19海浬,遠長於其他燈塔。
目斗嶼是突然凸起的岩塊,周圍珊瑚礁岩保持得相當完整,在燈塔正前方的港灣是浮潛天堂,必能讓初學者體驗到最美妙的藍色世界。
目斗嶼燈塔於民國90年澎湖縣歷史建築票選中被選為澎湖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
目斗嶼燈塔位於澎湖縣白沙鄉北端的目斗嶼島上。目斗嶼位於吉貝嶼北方,為澎湖群島最北的島嶼,因形狀好似人的眼睛而得名。
另有一說,由於該島是玄武岩方山台地構成,形狀亦如木匠使用的墨斗,所以早期稱為「墨斗嶼」,後因讀音差池而變成「目斗嶼」,再加上位處澎湖群島的最北端,因此又稱為「北島」。
即使是滿潮時,目斗嶼的面積也只有0.0244平方公里,約四個籃球場大小。島上無人居住,雖然是澎湖群島北方的大漁場,但因與吉貝嶼之間的海域,水深僅有1公尺左右,屬於沉水海蝕平台,四周珊瑚裙礁遍布,沉船事件從未間斷,曾有「澎湖的百慕達觸礁險區」之謂。
目斗嶼燈塔是日本人統治台灣後,在澎湖群島興建的第一座燈塔,由於島狹地窄,為免在險惡風浪的長期侵襲下,使塔身腐壞銹蝕,提早報銷,所以燈塔在設計之初,即選擇經久耐磨的鑄鐵為塔身材料,又因附近海域多霧,將圓形的燈塔外觀漆成黑白相間的平行條紋,做為醒目的警告標誌,較易引起航行船隻注意。
目斗嶼燈塔的塔高39.9公尺,為台灣地區塔高最高的銑鐵燈塔,同時也是遠東地區最高的銑鐵鑄造燈塔(居住者為燈塔看守管理員)。其取水口設在燈塔內部,將燈塔及宿舍屋頂蓄積的雨水源直接引進塔內,是台灣地區唯一將蓄水池取水口設在塔內的燈塔。目前島上無電,電力全靠三部發電機自行發電,提供燈塔運轉。
1899(明治32)年創建,1902(明治35)年完工。燈塔塔高39.9公尺,基座分為3層(內為儲水槽﹞,塔身漆以黑白相間的橫條紋,外面圍上不容易腐蝕的銑鐵,內圍為磚造承重牆的結構,塔內有旋轉樓梯供登頂,此座燈塔完工至今已經100 年,為台灣塔身最高的燈塔,而且是遠東最高的銑鐵製的燈塔,其存在反映澎湖北海地理交通的險惡和重要性。
【漁翁島燈塔】
漁翁島燈塔座落於西嶼西南端的高地上,屬西嶼鄉外垵村。西嶼全島面積17.8380平方公里,海拔高約52公尺,與澎湖本島及白沙島三島鼎足而立,是澎湖群島的三大島嶼之一。
漁翁島即為西嶼,其名稱之區別在於葡萄人首先以葡萄文「漁翁島」標示於航海圖上,之後荷蘭與日本等軍事地圖皆沿用翻譯成漁翁島;而先民自古以來即稱為「西嶼」或「西嶼頭」,歷經清領、日治行政區劃,皆以西嶼為名,因西嶼位於澎湖本島之西,大陸閩浙沿海先民航行途經澎湖即以「西嶼頭」為航程辨識的指標。 燈塔始建於1778年,最初為七級石塔,名為「西嶼塔燈」,至1875年改建為西洋式構造,命名為「漁翁島燈塔」,如今所見。近年登錄為古蹟時,順應鄉民建議,正名為「西嶼燈塔」。燈塔立於花崗岩台基上,底部直徑約2.5公尺,塔身向上微微內收,塔頂與塔身高度的比例約為1:2。塔內有螺旋鐵板樓梯,上層為圓拱型鑄鐵燈罩及風標。塔身外側離地面6.3公尺高的地方,則有鐵管欄杆圍成的鑄鐵工作平台,塔高11公尺,燈高60.7公尺。
燈塔旁的洋樓,是以石塊砌築,內分上下兩層,屋頂採低緩四向屋坡作法,屋簷水平線腳突出於入口的小玄關,百葉窗為法式造型,顯示出其濃厚的歐式建築風格。漁翁島燈塔設有霧笛、三座清朝中葉所設的鐵鑄霧炮,並留存早期使用的石葫蘆煙墩。由燈塔園區俯視海景,有機會觀賞到著名的西嶼急流,名為「西流」。澎湖6大急流「一磽、二吼、三西流、四鵝豆、五潭門、六東吉」其中的「西流」就位於外垵「西嶼燈塔」下的南方海域。每到臨近乾潮、開始潮前40鐘(俗稱返流),海面即出現整排月眉湧浪,長約100~200公尺,持續4~5小時,直到滿潮前2小時左右才停止。每逢秋季大潮時更是蔚為奇觀。
【東吉嶼燈塔】
東吉嶼燈塔位於澎湖縣望安鄉東吉嶼北角的崖頂上。東吉嶼面積1.7712平方公里,地處望安島東南方12.2浬左右,與西吉嶼相距2.7浬。其地名由來,是因為附近海域滿是急流暗湍,「急」與「吉」讀音相同,故將急流的東方島嶼稱為「東吉」,急流的西方島嶼則稱作「西吉」。東吉嶼是澎湖群島中與台灣本島距離最近的有人島嶼,曾經繁華一時,但隨著漁業資源逐漸枯竭,島上人口寥寥無幾,只有殘存的紅瓦洋樓,依舊佇立島上,看盡繁華滄桑。
重建後的東吉嶼燈塔,由原來白色的圓柱形鐵塔,改建為圓形鋼筋混凝土構造物,漆成黑白相間的平行條紋,塔高24.4公尺,裝置三等旋轉式透鏡煤油白熱燈,每12秒閃光一次,光力為20萬支燭光,光程21.5浬。東吉嶼燈塔是日本人統治台灣後,在澎湖群島興建的第二座燈塔。
【花嶼燈塔】
花嶼燈塔位於澎湖縣望安鄉花嶼島的山頂上,是花嶼的主要地標。望安鄉為一離島鄉,早期稱作八罩,意指望安島、將軍澳嶼、花嶼、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西嶼坪、七美嶼等八座島嶼組成。其中花嶼形如三角,最高處約53公尺,因其島上花草青蔥,美不勝收,故取名「花嶼」。
花嶼燈塔素有「花嶼之光」的美譽,為日本人因軍事目的而興建。其塔身為圓形鋼筋混凝土結構,漆成白色,塔高12.5公尺。由於花嶼位居澎湖群島的最西端,地理位置不僅是澎湖的最西邊的轄境,亦是全台灣最西的行政轄區。
【七美嶼燈塔】
七美嶼燈塔位於七美嶼南側崖頂。七美嶼地處澎湖群島最南端,是澎湖90座島嶼中的第4大島,同時也是標高第二高的島嶼,海拔約66公尺,僅次於貓嶼,自古即是台灣海峽的要衝,也是兩岸人文移徙的中繼站之一。
七美嶼燈塔又稱為「南滬燈塔」,是澎湖群島最南端的燈塔,也是澎湖南方海域航行指標。塔身為白色,塔高8.3公尺,為鋼筋混凝土構造物,是日本人在台灣地區最後興建的一座燈塔。
由於造型為露天式燈塔,每年9至12月多風季節時,鹽垢與泥灰往往隨著風覆住燈籠外的玻璃或入侵其內的水晶玻璃,燈塔看管員須經常擦拭維修,極為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