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主祀媽祖,建於明萬曆20(1592)年,是全台灣廟史最悠久的媽祖廟,已列為國定古蹟。廟體建築與局部構件深具藝術造詣,廟中並典藏現存台灣最早的古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之古碑。另有清朝皇帝御賜的「與天同功」匾可供憑弔,俱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明天啟2年,荷人攻取澎湖,修築砲台,防守海道。4年,驅逐荷蘭人,
荷人敗退後,轉而佔據台南。 至明永曆15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澎湖變成同金門島、廈門島,成為台灣的一部份。
清光緒中日甲午戰爭,清師敗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臺澎割讓日本。
民國34年,台灣光復後,澎湖正式成立縣政府。 民國70年,馬公鎮改制為縣轄市。
探尋澎湖的開發史,可知澎湖的開發早於台灣數百年,近年來考古學家發現,
早在五千年前至四千年前左右,澎湖本島和其他小島存有
『粗繩文陶文化』、『細繩文陶文化』、『素面紅灰陶文化』等幾個文化相,證實文化遺產之淵源流長。
澎湖開發極早,由史籍考據,約於隋唐之時,即有人據居。相傳,隋大業6 年,隋煬帝曾派虎賁中郎將陳稜經略澎湖。
至唐中葉憲宗時,進士施肩吾率領家族遷居澎湖。
澎湖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是在南宋孝宗乾道七年,當時泉州軍民紛紛度海屯戍。至於正式的設官治理,
則始於元世祖至元18年再澎湖設置巡檢司,隸屬福建省同安縣,這是澎湖行政建置的開始,
也是我國在台灣省內最早設立官治的地方。明初時,由於人民遷徙大陸,朝廷廢除巡檢司,澎湖遂成為海盜倭寇的巢穴。
媽祖是臺灣人非常信仰的神祇,每年臺灣甚至都有媽祖出巡繞境的活動,
成為相當具有特色的民間活動。
但是大家對臺灣的印象中,媽祖天后宮最有名的就是台南天后宮及大甲媽祖,但可能很少人知道,
臺灣第一座媽祖廟就是位在澎湖的天后宮,文獻記載最早於1604年(明萬曆32年)就已建成,
澎湖因為地處大陸和臺灣之間的特殊位置,成為以前外國政權如荷蘭人、日本人侵略臺灣的中繼站,
臺灣由於是大陸的一部份,當然清朝政府不會坐視被佔領,所以先後派遣沈有容、施琅先後來台,
在1683年由施琅奏請敕封為天后,成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天后宮廟宇,也是臺灣的一級古跡。
到天后宮除了上香祈求平安之外,這座歷史悠久的古跡還有許多可看之處,
這裡的建築是1922年重建的,當時聘請廣東潮州的師傅來主持建造,
所以天后宮的建築特色具有潮州風格,和臺灣一般閩式風格不同,
而正殿供奉的媽祖採金面,俗稱「金面媽祖」,在臺灣的媽祖廟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來到天后宮後面,會看到廟方展出兩個古物,第一個就是「沈有容諭退紅毛番常麻郎等」碑記,
這碑記是日治時代(1919年)重建過程中在地下發現的,印證1604年清朝沈有容來澎湖諭退荷蘭人常麻郎的事蹟。
第二古碑年代為1681-1683年之間,因為風化嚴重,但可推斷出是當時清朝總督劉國軒為了感念天后宮的恩澤而刻出的石碑,也相當具有歷史價值。
來天后宮另外不能錯過的,就是雕刻精美的木雕藝術作品,
在正門天后宮廟牌上可以看到木雕的八仙過海雕刻,是臺灣少見的木雕作品,
八仙每個神祇的形象各異,表情栩栩如生,足見雕刻師傅的功力,另外值得一提的,
天后宮採用「榫接」的建造技術,以傳統方式製作,廟宇不用一根釘子而是用木頭卡榫相接,
要建造這樣的大型廟宇而僅使用榫接技術,是相當難得的技巧,
還有在廟門前有一個大型八卦圖陣臺階,也是全臺灣僅有的,值得旅人們細細品味其中的廟宇宗教藝術。
臺灣旅遊業界如果帶領遊客來澎湖參觀,天后宮是一定必來之處,
因為這裡除了有400多年的歷史價值之外,更有許多雕刻藝術工藝值得細細觀覽,
難怪旅遊業界流傳一句話「若到澎湖,不到天后宮,將有入寶山空手而回的感歎」,
如果您有機會來到澎湖,這裡可是千萬不能錯的的景點。